小巷深处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巷深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容概况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重难点4.教材处理)
二.说方法(1.学情分析2.教法分析3.学法指导以及学生活动的开展4.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设想)
三.说过程(1.导入2.检查字词,明确目标3.课文探究⑴整体感知,讨论交流⑵诵读品味,领悟真情⑶合作探究,讨论小结⑷质疑探索,拓展延伸4.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内容以写人的记叙文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四篇课文都洋溢着强烈的美好情感,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处》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本课从情感内容和能力培养上是对前一课的延续和深入,为今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做铺垫,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散文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等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升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确立依据:(1)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2)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四)教材处理
重点感知理解文本,由文本引发讨论思考,课前鼓励学生留意观察生活,回味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瞬间,教师也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学生叙述一些母亲与儿女间感人的故事来补充课堂教学。
确立依据:新课标中谈到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努力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说方法
(一)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二)教法分析
具体教法:创设特定情境,通过欣赏视频,将学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重点内容,讨论总结;母爱亲情,领悟体验并现场感受。
理论依据: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浓浓亲情感人肺腑。创设这样一种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运用信息技术激起学生的共鸣,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本文的课堂教学。
(三)学法指导
(1)初步感知课文,掌握字词。
(2)精读课文,讨论交流,掌握重点。
(3)互助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理论依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四)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效果设想
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重点问题;在学生合作研讨后,进行交流展示;在分析总结后,进行延伸探索;在领悟体验后,现场感受母爱的伟大。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导者。我想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三、说过程:
本课设为第二课时教学
(一)、导入
20xx年7月重庆英雄狗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播放视频)这是一个母爱的传奇,那个一跃而起黄白相间的身影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有一位盲母,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一起走进那条长长的小巷,去寻找那根长长的竹棒后面,那长长的身影。
设计意图: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课前网络的搜索资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字词,明确目标
1、检查字词
用幻灯片展示字、词;学生读字,解释词语;
2、学习任务(幻灯片展示)
(1)讨论交流:了解“养母”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
(2)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3)合作探究:领会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通过描述生活琐事的方式来突出中心的写作特点;
(4)拓展延伸:理解、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获得启迪。
设计意图:1、检查字词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认真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展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有目标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整体感知,讨论交流
了解养母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获得初步体验,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文中生动的形象,感悟人性美。
(四)诵读品味,领悟真情
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27、28、29自然段,想一想:母亲的爱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而盲母的竹棒也在扣击着我们的心弦,那么在这根竹棒中我们还读出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通过思考探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播放《母亲》,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用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五)合作探究讨论小结
1、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我们有的学生的作文就缺少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因此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一点也不生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和形象生动的具体描述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六)质疑探索拓展延伸
1、学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2、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播放一位母亲谈话视频,事先已确定好说话的内容:①诉说母亲对孩子的牵挂;②在学习、生活、与母亲相处等方面对学生提出希望与祝福。
3、让学生畅谈:该如何对待母爱?如何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设计意图:只有用爱的眼光观察世界,你才会发现人世间真的很美,父母真的很爱你。1、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尝试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母爱对亲情的理解;请一位学生的母亲通过镜头对学生倾吐心声,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孝顺之情,接着让学生畅谈对母爱的认识,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
(八)布置作业:
1、拍一张与母亲的合照上传到校园网上,(http://www.guangrong.com.cn)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母亲的爱;
2.学生小组上网搜索有关母亲的诗,在班会上朗诵,教师提供相关的链接;(《游子吟》作者:孟郊《写给母亲的诗》作者:冰心《母亲》作者:舒婷等)
3、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多和母亲相处,主动邀请母亲参加学校活动,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伟大的母爱。
设计意图:网络世界多姿多彩,网络的运用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上传照片的过程中,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特色,提高习作水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感悟亲情,陶冶情操。让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亲情,感受母爱。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情绪活跃,思维敏捷。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配完成任务的方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意识。而且配合了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了起来。师生互动,增添了课堂气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更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感受人间种种温情。语文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之中,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它使语文阅读教学更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们的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殿堂,这是我教学本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中一直坚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