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时间:2024-07-12 17:10:36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9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

2:培养围绕主体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能将搜集到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养成敢于。乐于。善于与人交流观点的习惯。

4: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定向观察,搜集素材,熟悉习作内容。

2:尝试:合作交流、拓展思路;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3:评改:回扣要求、交流习作;佳作欣赏、借鉴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培养围绕主体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2、能将搜集到的材料,用比较合适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养成敢于。乐于。善于与人交流观点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资料。通过活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几篇比较优秀的演讲稿,印发给学生。

2、学生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爱国诗篇(或散文)配乐朗诵,寻找爱国人士的足迹,了解身边的爱国人士,编写以爱国为主题的手抄报阅读和爱国有关的书籍。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定向观察

搜集素材

1、老师把一段演讲稿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演讲的魅力。2、听了这段演讲稿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3、刚才大家谈的很好,这的确是一片让人热血沸腾的文章。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一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下来,大家在读一篇演讲稿,比一比,这篇文章和以前我们读的文章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一样的地方。(向学生发印好的演讲稿)

4、读完后谈谈和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在讨论的基础上,了解演讲和演讲稿的特点。

5、提出学习任务:演讲可以分为有准备的演讲和即兴演讲,有准备地演讲一般需要预先写演讲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演讲稿。(板书:学写演讲稿)

6、如果不想写演讲稿,可以从自己读过的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的文章或书中,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一篇(一本)写一篇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

7、回顾综合性学习成果,学写演讲稿。

(1)引导确定主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把习作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次演讲的主题是什么?(板书:祖国在我心中)

(2)通过这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对“祖国”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大家也有许多话想说,就让我们用演讲稿的形式把他写出来吧。

(3)演讲稿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请大家默读习作提示第二自然段。

(4)学生默读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办机理交流,老师梳理。演讲稿一般分为三部分:开头: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拉近于听众的的距离。中间:用具体的材料把观点说清楚,这是演讲稿的主体。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8、接下来分部写演讲稿。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这次演讲的对象是谁?演讲的开头怎么写?在这些要求中,关键字眼是什么?

9、演讲稿最难写的就是第二部分,我们再来研究演讲稿主体部分的要求。(要注意结合具体材料,把观点说清楚。其次要用具体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1、学生认真听,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2、读演讲稿,找异同点。

3。了解演讲就是一个人围绕一个话题用讲述的方式在公共场合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别人。

3、大声读习作,明确习作要求。

4、交流这次习作的要求,注意的问题,自己的看法。

5、再次读习作要求,想一想要写什么。这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使得听、看、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激活思维,激发兴趣。然后再引入本次习作课题,水到渠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表达的准确与细致,积累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重难点分析:

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入题。

1、谈话导入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苏州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查阅的关于“碧螺春”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初读要求:出示课件

(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2)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碧螺春哪几方面的内容。。

2、检查效果。

(1)出示生词,这些生字生词中你认为哪些生字的音与形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

交流预设:

津:读音是“jīn”。

赢:最下面的组成是“月”、“贝”、“凡”。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请学生说说文章写了些什么?

交流预 ……此处隐藏7561个字……1.检查预习

贾祖璋1901年9月24日出生在浙江海宁。从1931年《鸟与文学》问世,到临终前出版的《花与文学》为止,60年间创作及译作近300万了的作品。自1934年,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开辟“科学小品”专栏起,贾祖璋与周建人、顾均正等人就为这个栏目撰写科学小品:同时为开时书店编写了多种动植物学课本。艰辛地做着拓荒与启蒙的工作。

2.粗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3.整理文章思路。

提示:文章的开头,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读者带人了夏夜乡间优美的环境中,极富感情地记叙了幼时的游戏:捉了萤火虫,然后用鸭蛋壳装起来做成小灯笼……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下文对萤火虫的说明。

接下来,作者用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萤火虫的种类、它的繁衍情况、生活习性以及它能够发光的特性。

然后,作者详细的介绍了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最后,作者把对萤火虫的探索与自己对故乡的情思联系在一起。

二、精读课文

1.作者为什么要澄清萤火虫“出身”的问题?

提示:在介绍萤火虫这种可爱的小昆虫时,作者先谈到了古书及杂志上关于腐草为萤的说法。他认为这种说法还缺乏实证,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科学探究。而事实上,始终没有确凿的材料能够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作者由此澄清了萤火虫的“出身”问题。这一段文字,作者从萤火虫的起源说起,显然是有所考虑的,它不仅可以满足读者溯本求源的认知愿望,而且告诉读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时期,要经过去伪存真、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也告诉我们,了解认识事物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2.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什么?

提示:作者从其生理机制的角度作了科学的说明,即:萤火虫发光是区为它的尾端有特殊的器官,这个器官透明的薄膜下排列着细胞,细胞里有叫做“萤火体”的黄色颗粒。这些黄色颗粒遇到氧气就发生化学反应而发光。这诠释里面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准确而全面。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萤火虫发光的原因的?

提示:写萤火虫发光的原因,作者由自然现象人手,进而引出人们的对其探求过程的说明,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其中使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准确严密。

4.作者把萤火虫与自己对故乡的情思联系在一起,有什么好处?

提示:此文在写法上不拘一格,其中既有对往事的记,描绘,也有对萤火虫的介绍,同时包含了对故乡的牵挂。这样不仅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富于感情,吸引读者。

三、研讨欣赏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1.原来萤有许多种数,全世界所产能够发光的萤有二千种,形态相像而不能发光的也有二千种。

2.幼虫和蛹大抵相似;在成虫普通位于尾端的腹面,表面是一层淡黄色透明质硬的薄膜……

3.故乡的萤火虫更是一年,二年,几乎十年没有见过了,最近家中来信说:三月没有雨,田里的稻都已枯死,桑树也有许多枯萎了。

提示: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简洁。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1.能够发光的,不能发光的2.大抵3.几乎

(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内容较为丰富的文章,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萤火虫的知识,除此之外,作者还记叙了“我”与萤火虫有关的往事,抒写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本文的特点是把记叙、描写与科学的说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同时兼有趣味性与科学性,可以使读者在饶有情趣地阅读中获得科学知识的信息。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9

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习文章巧妙构思,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曲设计思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进入课文,寻找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幸福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

的爱,进入《散步》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l。),

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文中的人物。 ‘

3.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感人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有疑问的语句。

2.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2。) 、

明确:(①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②中年人的责任感。③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④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⑤互敬互爱的·家人。……)

(让学生从感情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不能强求答

案的一致性。)

2.自由表述文中的人物给你的印象。

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

我的儿子: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引导学

生感受人物形象。)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

明确:(此题在于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品的写作内容,并能够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1.理解句子,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如何理解加点的词?明确:(“早已习惯”:说明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已经比较长。.“还习惯”:说明儿子因为年龄小,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主见,往往照父亲的意见办事。)

2.回忆生活,叙述你们一家人的和美温馨的场面。明确:(从生活中感受亲情,并珍惜亲情。)

六、梳理巩固

学生同位间交流本堂的收获。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